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精神落在实处,11月1日下午,信息学院在线举办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经验交流活动,邀请2022年成功获批该基金项目的4位中青年骨干教师石洪波教授、吕亚丽教授、王兴副教授和赵洁博士分别作课题申报心得分享。活动由院长李毅教授主持。来自多个学院、学科的10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在线活动。
李毅介绍了信息学院近年来国家级课题特别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申报与获批情况,阐明持续推进国家级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近年来信息学院紧密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对教育部课题“交叉学科/综合研究”学科门类的关注,并分别介绍了四位报告人。
吕亚丽教授作了题为“交叉融合、特色发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经验”的分享。重点从项目申报的准备过程、资料收集和选题分类几个方面作了交流,强调了前期成果积累对于课题申报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兴趣要与学科基础、自身研究基础相统一,体现交叉融合特色;须立足研究特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广泛阅读国内外最新成果,以及分析近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的立项情况。
王兴副教授作了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申报杂谈”的分享,介绍了对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一些认识,强调成功获批的三大要素,即研究目的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良好的前期科研基础以及高质量的项目申报书写作。他提出,须在选题及研究视角上有创新,主动探寻国家战略需求与自身研究基础的契合点,并保持研究的连续性,反复打磨项目申请书,做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语言规范。
赵洁博士作了题为“教育部项目申报书写作体会”的分享,结合自身申报历程,梳理了研究课题成功获批的几个维度:坚实的研究基础、浓厚的研究兴趣以及研究的可持续性。赵洁提出,须在对领域文献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对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并制定合理的研究目标,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保持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规划既有针对性,又不乏灵活性。
石洪波教授提出,应从搜集和查看文献资料、确定交叉领域着手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准备,一方面“研磨”近三年获批的相关课题,找出与自己研究领域/主题相近的项目,并查看该主题近三年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须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实时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并注重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结合。
四位老师分享完毕后,就参会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精彩互动。最后,李毅做了总结发言。他强调,一份高质量的国家级课题申请书须具备规范的语言写作、扎实的学术功底、前沿的研究视角,同时申报书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文风平实、易于评审等也是提高申报书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2023年国家级课题申报活动当中。
近年来,信息学院在国家级课题申报中取得显著成绩,5年来共立项“三大基金”课题19项。学院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需要,积极谋划国家级课题的申报辅导工作,全方位促进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学科质量内涵式发展与有机交叉融合,实现具有财经特色的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信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