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山西财经大学1987级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杰出校友、“2020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李强应邀重返母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千年实践》为题作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李强以“入华—融华—建华”为历史轴线,层层递进地解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逻辑。他首先追溯至周代,通过介绍《周礼》中“五镇”制度对中原核心区的界定——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等自然地理单元的划分,让我们了解到中原不仅构建了中华文明的空间载体,更孕育了“天下之中”的文化认同。“早在3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以山脉河流为坐标,勾勒出‘大一统’的文明雏形。”他指出,这种基于地理共识的文明奠基,为后续多民族融合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
李强深入阐释了“华夷之辩”的文化本质。他以匈奴墓葬中出土的犁铧、粟藜种子等农耕遗存为例,证明早在秦汉时期,游牧族群已开始吸纳农耕文明;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的改革,则标志着少数民族政权从政治层面主动突破“华夷之防”。“当鲜卑贵族以‘元’为姓、在洛阳营建孔庙时,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征服者’,而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与建设者。”李强强调,这种从“族群分野”到“文化共识”的转变,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驱动力。
在解析文化融合机制时,李强以云冈石窟、辽夏金元制度创新等为例,展现多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既保留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立体轮廓,又融入中原儒家的庄重气质,成为民族文化互鉴的艺术典范;西夏编纂《蕃汉合时掌中珠》实现双语治理,辽朝“南北面官”制度分治游牧与农耕区域,元朝修撰《经世大典》系统整合历代典章,这些实践突破了“华夷之辨”的传统框架,形成“多元一体”的治理智慧。同时,他特别提及西辽王朝在中亚重建汉式政权的历史,指出耶律大石将中原的科举制、农田水利技术引入中亚,不仅推动当地发展,更印证了中华文明“和平传播、兼容并蓄”的特质。
讲座尾声,李强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战略,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强调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
通过李强的分享,现场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既要深耕专业知识,更应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从历史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在服务地区发展中彰显青年担当,以实际行动书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奋斗的壮丽篇章。(团委 吴媛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