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通道的黄金宽度参数在实景推演中转化为生命通道保障,每个数据都承载着应急使命,作为学院应急管理专业学生,我们要做安全知识的传播者。”3月25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教研室、应急管理虚拟教研室组织应急管理专业师生赴山西省防空防灾体验馆,开展"风险识别与应急科普"主题研学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支明泽带队,通过现场教学、模拟推演与科普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公共安全知识转化能力,夯实基层应急科普服务根基。

在人防工程与应急避难展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展开现场教学,运用灾害链理论解析防空设施的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双重功能。在应急救援实训区,大家将标准化的心肺复苏流程拆解为"评估-呼救-按压-除颤"四步口诀,通过"讲解+示范+纠错"的科普模式,指导参观者掌握AED与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协同应用。
针对社会关注的交通安全痛点,创新设计了"三维度防御驾驶"科普课程;在VR事故模拟区构建酒驾、疲劳驾驶等典型风险场景,结合动态风险矩阵分析工具,引导参与者量化评估驾驶行为风险值;在道路安全讲坛中,运用瑞士奶酪模型解析二次事故成因链,提出"主动避让+警示设置"双重防护策略。 4D地震模拟不仅是感官体验,更是应急科普的立体课堂。学生现场演示"震后避险三步法",通过建筑结构损毁模型讲解"三角避难点"选择原理,结合应急物资储备清单解析黄金72小时自救策略。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特别设置科普能力实训环节,参训师生需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公众语言,在防空警报试听区设计"三分钟应急广播"脚本,在灾后心理干预模块编排危机沟通话术。
通过参观学习、模拟体验,同学们切实提高了国防知识素养,感受了“全民国防”理念,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发挥应急管理专业优势,大力推动应急科普宣传,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情景式应急科普",通过构建"风险识别-知识转化-技能传播"的全链条科普体系,助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霞、荆树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