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交叉融合,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2024年微专业招生报名工作。
一、什么是“微专业”
微专业是指在主专业学习以外,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交叉融合多个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微专业建设重在“跨”和“融”,具有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的特征。
二、微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认定
1.微专业教学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要求统一安排,纳入正常教学运行。
2.微专业原则上开设6-8门、15个学分左右课程。
3.微专业利用双休日、假期集中授课。学生数大于20人的方可编班组织教学。
4.微专业教学安排一般为1学年。本次报名成功后,于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开课,具体上课时间另行通知。
5.修读微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学校将颁发《山西财经大学微专业证书》。
6.未获得微专业证书的学生,所修微专业课程学分可以申请替代主修专业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7.微专业修读不额外收取费用。
8.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三、微专业招生对象
1.微专业招生面向全校大二、大三年级本科生,每名学生2024-2025学年可报1个微专业。
2.申请修读微专业的学生,主修专业的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要求在2.0及以上。
本次开展招生的微专业是学校依托财经类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所打造的一批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面向产业、职业发展、前沿技术的特色微专业项目,请有意向参加微专业学习的同学们认真阅读各微专业招生简章,详细了解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招生要求及授课时间,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进行报名。
山西财经大学微专业招生目录
序号 | 开设单位 | 微专业名称 | 微专业类型 | 招生时间 |
1 | 经济学院 | 智慧城市 | 学科交叉融合 | 2024年10月 |
2 | 统计学院 | 政府统计与建模分析 | 学科交叉融合 | 2024年10月 |
3 | 统计学院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学科交叉融合 | 2024年10月 |
4 | 金融学院 | 期货与财富管理 | 职业发展 | 2024年10月 |
5 | 国际贸易学院 | 乡村振兴 | 面向产业 | 2024年10月 |
6 | 信息学院 | 大模型技术及应用 | 前沿技术 | 2024年10月 |
7 | 工商管理学院 | 商业领导力 | 职业发展 | 2024年10月 |
8 | 会计学院 | 数字财务 | 学科交叉融合 | 2024年10月 |
9 | 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 | 文旅融合 | 面向产业 | 2024年10月 |
10 | 公共管理学院 | 数智治理与应用 | 学科交叉融合 | 2024年10月 |
11 | 经贸外语学院 | 商务日语 | 职业发展 | 2024年10月 |
12 | 体育学院 | 体育赛事运营管理 | 职业发展 | 2024年10月 |
13 | 平台经济研究院 | 平台经济 | 面向产业 | 2024年10月 |
14 |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 | 转型经济 | 面向产业 | 2024年10月 |
15 | 教务部、国际交流合作部 |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 | 职业发展 | 2025年春季 |
四、微专业报名时间及方法
(一)报名时间
微专业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11日-10月16日。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微专业为2025年春季报名,具体报名时间另行通知。
(二)报名方法
所有微专业报名均通过山西财经大学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同学们在与开设微专业的相关学院、单位联系咨询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报名。
“微专业”基本情况简介
(一)智慧城市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扎实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管理理论基础,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城市经济管理前沿动态,具有创新理念、系统观念、广阔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学科竞赛、考研深造、考公考编、创新创业过程中解决城市领域的相关实际问题,能胜任现代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等领域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城市经济学、城市发展史、城市经济发展前沿、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社区数字化治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商业项目开发与文案策划、ArcGIS软件操作与应用、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二)政府统计与建模分析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结合“政府统计”和“建模分析”两个特色领域,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数据分析能力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掌握政府统计与建模分析专业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宏、微观经济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分析,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类统计软件,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能够解决企业、金融等领域的统计核算、统计评价、统计决策等实际问题。具备紧密追踪政府统计与建模方法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注重理论和技术创新。
主要课程:抽样调查与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国民经济统计学、统计综合评价、统计建模、企业经营统计学、金融统计。
(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能够对宏观及微观经济数据进行有效地采集和统计分析,并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学生将学会将统计学方法与现代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社会、经济和商业领域中的问题;同时,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科研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开展数据分析项目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课程: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探索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概论、保险精算、大语言模型入门、统计计算。
(四)期货与财富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着重学习现金流管理、投资管理、期货公司组织及运营、期货交易分析等财富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标准职业操守,熟稔财富管理体系知识,并具有与岗位匹配的工作技能、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学生通过学习熟悉国内外资本市场,了解掌握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期货市场研究分析体系、交易策略及其背后的交易哲学,具备全面系统的财富管理规划实务能力,最终胜任期货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企业以及实体经济企业的相关岗位工作。
主要课程: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期货公司组织及运营、期货交易分析及模拟、Python 金融数据分析。
(五)乡村振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需要,旨在通过交叉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着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熟练掌握乡村产业经济、乡村治理和乡村调查等复合型知识,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应变、决策、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研究应用型特色人才。
主要课程: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乡村规划与建设、中国乡村文化、乡村治理案例分析、乡村振兴调查方法与实践、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县域经济发展专题。
(六)大模型技术及应用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AIGC大模型技术应用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AIGC的各类工具软件(尤其是国产AIGC工具)使用,突出从AI基础到环境搭建、账号申请和注册、对话技巧、对话流程训练、工具使用技巧等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生成图像、文本生成音视频等多模态解,利用AIGC提升毕业设计创新、创意和创作实践,具有良好的AIGC大模型社会伦理知识、关注技术可持续发展,具备良好AIGC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语言模型导论、大模型和艺术创新、人工智能、财经大模型、数据可视化、AIGC应用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及应用。
(七)商业领导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遵循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理念,聚焦“数智化+晋商精神+领导力”的融合,紧密围绕“数智化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数智化转型时代下管理学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商业领导者。通过9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紧跟数智化管理的最新趋势,汲取晋商精神极其丰富经营实践中的精华,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商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数智化思维与技能、商业洞察与战略规划能力、领导与创新管理能力、晋商精神与伦理责任、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主要课程:数智化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数字化运营管理、晋商智慧与现代公司治理、数智化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新媒体营销、晋商商道、数智化时代的领导力、创业生态下的团队管理。
(八)数字财务
培养目标:本专业依据数字经济建设发展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要求,突出数字技术和财务的融合,体现会计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旨在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数字化技术和财务专业知识,具备会计科技应用能力、数字财务创新思维、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企事业单位财务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应用和会计执业能力、智能会计应用、系统建设、管理咨询等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会计人才。
主要课程:会计科技、智能会计系统、会计数据管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财务软件开发与实施)、管理会计系统、数字财务应用专题。
(九)文旅融合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业态和新行业培养专业人才。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解析能力,了解文旅融合市场发展的方针、政策、前沿及发展趋势;具备进行文旅跨领域的专业合作能力;具备适应文旅融合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具备专业的技术更新与适应能力,能够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新动态和新技术;具备文旅融合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适应文旅融合行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文旅融合业态创新管理、文旅品牌塑造与数字营销、文旅数字化转型与实践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创新、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
(十)数智治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新文科”理念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治理科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旨在回应智能化时代下公共治理的新方式、新特征、新要求,培养兼具前沿交叉融合学科知识。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领域达到掌握数据科学、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建设等数智治理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具有捕捉和把握数智化转型时代性问题的洞察力、分析和提炼数智化转型时代性问题的概括力、阐述和论证数智化转型时代性问题的思辨力、回答和解决数智化转型时代性问题的思想力。
主要课程:数智治理导论、数智时代政府变革与治理实践、数智社会治理与创新、计算社会科学、公务员数字素养与能力、数智国土空间治理、智慧养老服务、Python与公共管理大数据分析基础。
(十一)商务日语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日语为载体,以商务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旨在培养掌握日语语言、国际贸易与经济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与惯例,具备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能力及运用日语进行商务活动、商务交际与商务谈判的能力。通过本专业学习,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专业的同时,成为能使用日语从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商务、服务地方社会外向型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翻译、管理、贸易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经贸应用及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日语、日本文化、日语视听说、日本企业文化、基础商务日语、初级商务日语沟通、商务日语实务。
(十二)体育赛事运营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为坚实的赛事运营管理理论知识,掌握赛事运作专门方法,具有从事体育赛事管理与运作,能够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通过微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了解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具有较为扎实的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基本知识;具有应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理论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熟悉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流程与组织管理、运作方法,具备从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活动业务的工作能力,能够适应国内体育赛事产业发展,胜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体育强国建设。
主要课程:体育赛事经济学、体育赛事运作实务(Ⅰ、Ⅱ)、体育赛事管理、运动项目市场推广专题、体育赛事商业模式、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赛事安全保障
(十三)平台经济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平台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运营模式、价值创造等内容,掌握平台经济商业模式设计与优化、平台前沿技术原理和方法,熟悉平台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熟练使用平台经济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等实践能力,系统训练学生的数字经济商业思维、平台运营商业思维、数字技术融合商业思维,加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技能、领导能力等实践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商务运营,具备平台经济运营、平台数据分析以及相关关联领域的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平台经济企业的运营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营销策划等电子商务活动策划与运作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商业领导人才。
主要课程:平台经济概论、平台经济商业模式、平台经济反垄断与监管、平台运营管理、平台经济数据分析、平台经济行为学。
(十四)转型经济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转型经济、能源与低碳经济等基本经济理论,熟悉国内外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政策与实践,适应资源型经济转型需求的新时代高素质综合型文科人才,为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的生态文明体系贡献山西力量。
主要课程:转型经济概论、低碳转型、绿色转型、产业转型、可持续财政、转型金融、数字转型、山西转型实践
(十五)新青年全球胜任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全球胜任力为核心,围绕国际关系、跨文化沟通、全球经济等领域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事务处理能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培养学生获得处理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参与国际事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专业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国际交流项目,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适应性,为毕业后进入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研究、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创业、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演讲与辩论技能、国际公文写作、9项与课程主题相结合的系列讲座、9项国内外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