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5个地球日即将到来之际,4月17日,资源环境学院主办的“郦道元大讲堂”第九期如期开讲,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线上学术交流报告。讲座由资源环境学院院长主持,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200余名师生在线参加报告会。
朱日祥院士从21世纪美国提出的侧重地表过程的“未来地球”计划,引出21世纪地球科学前沿问题和行星宜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他结合现有针对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相关研究,提出“三深一系统”即深空、深地、深海和地球系统等研究对地球宜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分别指出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在深空探测方面,他总结了比较行星学,月球基地建设与地月系统演化,探索适宜生命的系外行星等前瞻研究方向,并阐述了美国和中国的太空战略,他认为借助深空探测,通过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可以理解地球宜居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人类应对未来变化策略。在深地探测方面,他主要阐述了宜居地球深部引擎,深地探测带动资源革命及相关科学问题,行星动力过程与宜居地球等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深海探测方面,他指出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依托深海探测的前瞻研究主要有流固作用与海底过程、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和深地生物圈等,并分别介绍了研究进展及对地球宜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在地球系统研究方面,他阐述了从地球行星系统角度研究生物灭绝与繁盛,对认识宜居地球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对未来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可能性重要意义,并以丹麦皇家医生史丹诺、英国皇家医生吉尔伯特、波兰哥白尼和鲁迅等为例,指出了地球健康与生命宜居的协同关系以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讲座最后,他勉励青年学生,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青年也是地学创新的主力军。报告会后,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就海底生物的生存环境,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地球是否会永远宜居等问题与朱院士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朱日祥的报告聚焦前沿,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学院师生深入了解了宜居地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及该领域内国内外重点关注的前瞻科学研究,对学生未来探究世界、提高专业兴趣有积极的引导,对教师申请相关科研项目、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讲座开阔了我校师生的研究视野,增强了学院地理学科建设的信心,为本校地理学科发展和特色凝练指出了方向。
朱日祥,1955出生于山西大同,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法国Orleans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3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Fellow,现任岩石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在地磁极性倒转、地磁场与地球深部过程相关性、克拉通破坏以及全球构造等领域取得了富有创新的成果。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 The Petrus Peregrinus Medal、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首届法国科学院“法中奖”、第三世界科学院首届地球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