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我校召开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变革与产业安全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5-19 11:37:09  来源:统计学院   作者:郜芬  点击:


5月17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4ZD183)课题组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变革与产业安全研讨会”在修德楼第2阶梯教室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的国内统计学界和法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党委常委、副校长米子川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米子川教授对莅临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他以“加法时代”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引发的社会变革。通过蒸汽机、内燃机、移动通信等技术革命的历史类比,指出人工智能正推动传统产业与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化,并强调当前教育体系需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提升,以应对未来岗位需求快速迭代的挑战。他还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包括法律边界、金融与能源安全等领域的AI治理,以及扎根山西服务山西的本地化智库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学术研讨推动人工智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制度创新与产业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童云峰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价值对齐的法律方法”展开报告,探讨法律如何规范AI技术发展中的价值适配问题。他指出,人工智能法律监管破解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难题的核心在于应对人类伦理稳定性与AI颠覆性发展的冲突,并提出构建动态治理体系,以企业自治为基础,政府分级指标引导,从行业标准过渡至法律,预留技术试错空间,最终形成适配国情的AI法治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唐林垚教授以“法律行业的适AI化变革:尺度与限度”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在法律实务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他提出,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呈现双重性,即技术优势与固有缺陷并存。AI虽能通过数据分析显著提升合同审查、案件分析效率,但具有“幻觉”缺陷,过度依赖可能危及司法公正。人类需以创造力为核心优势,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借AI拓展认知边界,同时捍卫人类在道德权衡与情感连接中的独特价值。

我校法学院院长樊云慧教授对两位法学专家的报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术评述,从技术、伦理、法律三个维度提出见解。她特别强调,青年学者是AI法治研究的中坚力量,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并呼吁以“融合治理”理念积极应对产业变革与制度创新。



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肖强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金融安全的统计监测和预警”展开报告。肖教授在当前传统金融安全监测和预警具有局限性的背景下,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金融安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金融风险动态监测模型的创新成果,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校统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刘凌晨教授进行学术点评,他从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性重要性、数据驱动的金融预测等方面,肯定了相关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我校统计学科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正积极向数字化转型和交叉融合方向迈进。我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有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打造更具特色的学科发展新模式,推动学科建设和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统计学院 郜芬供稿)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