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郭正堂院士作客“郦道元大讲堂”

发布时间:2025-04-09 15:25:17  来源:   作者:  点击:

4月7日上午,资源环境学院主办的“郦道元大讲堂”第十三期如期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郭正堂院士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黄土与地球环境演变”的线上学术交流报告。党委常委、副校长米子川出席并致辞。来自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师生和省外相关单位的地理学工作者近200名在线参加报告会。讲座由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班凤梅主持。



米子川副校长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发展特色,充分肯定了资源环境学院近年来在地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诚挚邀请郭正堂院士线下莅临我校进行指导,进一步促进我校地理学科的发展。

郭正堂院士从人类CO2排放引起的全球增温和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引出了地球环境演化的背景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指出地球环境演变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科学认知,对理解现代、未来环境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卡脖子”矿产资源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黄土及其气候-地质意义部分,郭院士详细介绍了黄土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黄土在研究荒漠历史、河流水文变化历史、海面变化、古大气环流重建、地貌形成演化历史、构造变动历史、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独特的气候-地质意义。在中国黄土及地层年代学部分,他介绍了黄土研究常用的“磁性地层学+化石”的定年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国风尘堆积序列建立的西北晚更新世(~10万年),260万年来的第四纪黄土,晚中新世-上新世风成三趾马红土(红粘土,260-800万年)和西部黄土高原中新世风成红土(6.2-22Ma)等四个阶段,强调了中国风尘堆积研究对世界黄土研究的重要意义。在黄土与亚洲气候格局重组部分,他主要介绍了亚洲从行星风系控制的带状环境格局转变为现代季风-干旱格局的发生时点,可能的原因以及目前三种主流的观点。在黄土与青藏高原隆升部分,郭院士指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典型季风、内陆干旱形成的重要作用及机理,以及对华夏山水形成的重要意义。最后,他引用金庸先生的诗句“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几代黄土研究科学家艰苦卓绝的研究历程和我国多元的自然环境。交流环节,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就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极热事件”、红土地层的年代问题,以及伊犁盆地的沙漠黄土研究等问题与郭院士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郭正堂院士的报告聚焦前沿,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学院师生深入了解了黄土与地球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黄土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地球环境演变领域研究的影响。这次报告对学生未来探究世界、提高专业兴趣有积极的引导,对教师申请相关科研项目、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讲座开阔了我校师生的研究视野,增强了地理学科建设的信心,为地理学科发展和特色凝练指出了方向。

郭正堂,主要从事地球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1983年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国际“过去全球变化(PAGE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环球环境大断面(PEP-II)”国际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副主席、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期刊主编等。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全球变化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等奖励。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