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15日,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论坛暨学科建设年会在我校修德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我校山西财经大学主办,我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资源型经济转型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型经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4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200余名专家和学者与会。本次会议收到论文投稿80余篇,获得《区域经济评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支持。
校长刘维奇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钟若愚副校长主持,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维奇教授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及博士生导师肖金成研究员分别致辞。刘维奇校长代表山西财经大学全体师生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支持、关心、帮助山西财经大学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学校的学科发展情况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山西财经大学也将充分发挥在财经领域的核心资源优势,与各位同仁一道深化交流合作,砥砺学术思想,共同开创区域经济研究的新局面,为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致辞
肖金成研究员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启动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一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并与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战略形成有机衔接,形成了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的发展阶段,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等因素将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他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深入交流、相互启发,将这次会议研讨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工作者献给伟大祖国的一份厚重礼物。
专家学者代表合影
6月15日上午,举行了大会第一场主题报告,该场主题报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社长任晓莉研究员主持。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滨海新区原人大副主任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郝寿义教授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在英国逆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中国是提升一体化,并上升为了国家战略,很值得研究。郝寿义教授认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必须是高质量的,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强化创新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开放,完善一体化机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耀研究员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新战略特征》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两条:一是空间尺度不断精细化,二是不同的阶段选择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及区域政策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概括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五个基本特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灿飞教授在《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演化经济地理学对理解区域发展是很重要的,需要借助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从动态过程中来观察区域发展,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强调地方的重要性,要重视具有知识积累的区域演变的路径依赖性。第二阶段报告由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安树伟教授主持,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覃成林教授在《区域经济学科的透视》的报告中指出,对“一个区域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这个科学命题的探究在应用层面上是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促进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个是从一个国家讲怎么样去组织这个过程里的若干个区域,来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保持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公平;指出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目前可能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并从六个方面,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科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邵帅教授在《自然资源繁荣、要素配置效率与荷兰病效应》的报告中提出了四个观点:第一,荷兰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是有条件的,制造业部门可以通过边干边学效应提高要素的边际报酬,避免资源繁荣所带来的“去工业化”现象,从而缓解或规避荷兰病的发生;第二,中国要素配置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效率值远低于1,要素配置并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第三,中国区域层面“荷兰病”效应显著存在,但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能够缓解或避免资源过度繁荣对制造业的不利影响,是有效治愈“荷兰病”的“良方”;第四,通过压缩资源产业部门的利润空间而对冲资产转移效应,抑制荷兰病效应的发生。该研究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认知。与此同时,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淑芬教授在《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有效吗?》的报告中提出了五个重要观点:第一,综改试验区的建立对山西省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提升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在带动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演进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综改试验区对山西全省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整体上的影响不明显,与均衡状态相比,偏离程度还比较大,这个方面的根本矛盾仍然没有解决;第三,“综改区”的设立对资源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四,政策实施有时滞效应,“综改区”设立后第一年、第二年政策效果不明显,从第三年开始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第五,“综改区”政策主要就是通过促进工业多元化发展这个路径达到了资源型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的效果,但是其没有有效提升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水平促进资源型经济地区转型,这个路径还不明显。上述观点,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决策参考。
6月15日下午,举行了分论坛和大会第二场主题报告。其中,分会场专题报告设学科建设院长及系主任论坛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协调与可持续三个青年论坛。在学科建设论坛上,与区域经济学专业相关的8所院校的院长及系主任围绕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开展了热烈而卓有成效的讨论。在青年论坛上,19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作了论文分享,与会专家进行了点评并组织了互动交流。大会第二场主题报告由我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院长郭淑芬教授主持。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及博士生导师肖金成研究员在《建设现代化区域发展体系》的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构建“统筹协调、群区耦合、轴带引领、城乡融合”的区域发展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副书记兼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可云教授在《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的报告中指出,老工业基地“老”的根本是“内部缺新”,而实际上“外部有新”,并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指出,就确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向而言,“内因是条件、外因是根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安树伟教授在《山西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中从“速度合理、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市场有效、生态环境可持续和民生改善”六个维度来理解山西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质量强省、转型发展、能源革命、创新战略、协同推进”等五大战略;最后,从“新旧动能持续转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高质量、生态文明高质量和高质量民生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六个重点。
闭幕式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社社长秦兴俊介绍了期刊发展情况,并宣读了本次会议论文中符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刊发方向的论文名单。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陈耀研究员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存在“参会的单位层次高,参会的代表发言水平高与办会规格高、组织水平高”等“三高”特点,并就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方面提出建议。钟若愚副校长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继续支持与关心山西财经大学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陈耀致闭幕词
本次会议扩大了我校山西财经大学的知名度,为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创造了与国内其他高校区域经济学相关专业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难得机会,而且增进了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校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学科的建设及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 钟顺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