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地方高校一流专业与学科建设能力提升论坛二和论坛三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0-21 15:39:19  来源:   作者:  点击: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地方高校一流专业与学科建设能力提升论坛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能力提升论坛”、论坛三“中小微企业发展与就业学术论坛”分别于10月10日、17日在我校成功举办。论坛由山西省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山西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点主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智能管理会计研究院、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承办,由山西省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俊青教授主持,有关高校、我校有关学院师生共60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论坛。




与会人员


10月10日,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能力提升论坛的六位主题演讲嘉宾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慧群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工商管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伊志宏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重鸣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工商管理教指委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永贵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旭辉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明玉教授。

黄群慧教授发言

黄群慧研究员作了题为《加快构建经济学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报告。报告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谈起,引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意义。提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块理论基石,即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经济思想、世界一流企业,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世界一流企业在国家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角度提出,要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注重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自主管理学知识体系。

伊志宏

伊志宏教授在题为《尊重学科特点,建设工商管理一流学科》的报告中,从工商管理学科的内涵和边界、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学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学科发展的组织保障等方面依次展开,着重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的能力。伊教授认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能力提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提高校长/院长领导能力,应对宏微观挑战、精准定位、特色化办学并推动变革;二是提高财务资源筹措能力,开发多元化财务资源渠道并能够集中资源建设;三是提高教师发展能力,建立教师培训与支持体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

王重鸣王重鸣教授在题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经管学科能力建设》的报告中,从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经管学科新趋势和基于责任可续的学科专业能力建设两个方面阐述了经管学科能力建设问题。王重鸣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商科教育经历了1.0初创式教育阶段与2.0研究式阶段,自2015年以来已发展到以责任可续与持续影响力为主线的商科3.0可续式发展阶段。之后,进一步阐述了可续发展的4个重点:可续创业新策略、持续影响力模型、绿色可续新模块、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与课程建设的3项策略:即能力导向的责任动能管理、嵌入产业的决策胜任管理、面向绿创的可续策略管理。最后,还介绍了样板专业与示范课程建设思路与开发情况。

张明玉截图

张明玉教授在题为《高等教育、能力培养与性格塑造》的报告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从性格、能力、教育三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则、框架、方法和路径。随后,从案例和故事导入,阐述了决定个人命运的3种能力(战略能力、执行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要提高这3种能力所需的4商(智商、情商、胆商与韧商)和4力(前瞻力、亲和力、决断力与意志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人形”模型,即教育、能力培养与性格塑造框架,强调了掌握知识、提升创新、塑造性格的重要性,并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汪旭辉截图

汪旭辉教授在题为《新时代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新定位、新趋势与新挑战》的报告中,认为新商业革命与新教育革命发展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均呼唤工商管理学科变革。工商管理学科定位要符合综合性特点、符合新经管和新商科建设要求、要能服务国家与区域战略;随后,阐述了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需跨学科研究、教学和实践、要坚持优势特色的创新发展、学科思政育人、数智化融合、评价体系变革等;最后,总结了新时代工商管理学科面临的新挑战,并展望了学科发展的新使命。

王永贵

王永贵教授在题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困惑与思路》的报告中,从一流学科建设的目的出发,认为应重新认识工商管理学科的使命和担当。结合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困境、以及数字经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明确了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持续改进和成效导向。之后,还提出了有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的“3+1234567”战略,“3”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1234756”分别为1个使命、2个核心、3个重点、4种老师、5种素质、6个目标、7个对话。



在聆听了六位嘉宾演讲后,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续慧泓博士与会计学专业方向带头人吴秋生教授畅谈了感悟。续慧泓博士对与会嘉宾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感言论坛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认识到工商管理学科建设需要围绕实践开展,同时非常认同论坛嘉宾关于立足自身特色进行学科能力建设的观点。吴秋生教授对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认为论坛为专业发展提供了翔实而可操作的研究方向和推进方法,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发扬科研精神,带领会计专业方向持续发展,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参会人员


10月17日,中小微企业发展与就业论坛的6位主题演讲嘉宾分别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三次孙冶方奖获得者李实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罗润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志强教授。

李实

李实教授作了题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报告。首先,李实教授阐述了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就业的逻辑关系,认为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目标要求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就业。接着,分析了当前就业领域面临的挑战,认为疫情对就业、收入增长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等均形成冲击。之后,提出了当前应坚持就业优先、并兼顾高质量就业的战略,认为短期内稳就业是当务之急、长期要实现就业质量提高,提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进行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普及高等教育并构建劳动力终身学习培训体系,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曾湘泉

曾湘泉教授在题为《中小企业就业分析与对策建议》的报告中,结合中国就业研究所基于智联招聘大数据构建的CIER指数,以及基于58同城大数据构建的蓝领指数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就业状况,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数据分析表表明,疫情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就业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更大,对就业质量尤其是工资收入构成不利影响。面对中小企业的就业和发展困境,提出了构建收入增长机制、增加消费需求,加大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人才储备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等方面的建议。

冯喜亮

冯喜良教授在题为《如何做好企业灵活用工规范管理》的报告中,从灵活雇佣多样化、灵活雇佣中的劳动关系碎片化与灵活雇佣管理新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尽管灵活雇佣多样化发展,但灵活雇佣中劳动关系的实质仍是劳动保障问题;随后分析了灵活雇佣中劳动关系碎片化的过程、内涵和机理,即新技术引致分工精细化、进而由劳动分工碎片化引发劳动关系碎片化,一方面分工精细化使其易于标准化,但同时还应注意到重新整合面临更大的问题;最后提出,当前灵活雇佣管理的趋势是规范化和可持续化,需要解决劳动关系设定标准和相应管理措施,并提出精细化管理是解决灵活用工相关问题的有益探索。

罗润东

罗润东教授在题为《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 助力企业员工共同富裕》的报告中,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企业员工就业与收入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发展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测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实证分析企业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员工收入的影响,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员工共同富裕,但影响存在异质性、且具有双向传导机制;研究启示,针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不确定性,应重点解决人工智能对就业的长期影响、解决好“中间收入层”就业与收入稳定问题、以及化解劳资关系中的新依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董志强

董志强教授在题为《新就业形态中存在性别工资差异吗》的报告中,实证分析了新就业形态中的性别工资差距。首先明确界定了新就业形态概念,并分析了新就业形态在解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后将性别工资差距这一传统问题引入新就业形态新场景。通过平台收集从业者调查数据,分析了新业态从业者调查统计事实、男女收入区间分布比较、以及各职业中的性别收入差异,并进一步对收入差异进行分解、对职业分布进行反事实分析。研究表明,在新就业形态下女性处于劣势的性别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不同职业性别收入差距程度不同,职业内因素、职业间因素与职业选择等均对这一差距有影响。

杨伟国

杨伟国教授在题为《就业转型:基于人工匹配的新工作范式》的报告中,从就业形态、就业形式、就业要素三方面分析了就业转型,并对当前人工匹配新工作范式进行详细阐述。就业形态方面,正从雇佣性向合作型、自由型转变;就业形态方面,正从组织型向自主型、从集中型向分布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数字技术是就业形式转变的前提;就业要素方面,工作的3个要素岗位、劳动力、劳动关系正分别向工作任务、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关系转型。之后进一步分析了人工匹配新工作范式的性质,认为工作范式从就业转向工作,相应的也应注重对工作的测量,以及工作机会、工作能力、新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院长弓志刚教授和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红芳博士畅谈了感悟。弓志刚感言,报告内容对自己的研究很有启发,认识到了微观角度研究企业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将结合自身实际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与就业等问题。王红芳博士感言,解决好中小企业的就业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坛嘉宾学术观点高屋建瓴、解决措施深刻独到,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就业问题的关注。

杨俊青教授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和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他总结到,一流学科建设能力论坛上的各位专家从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内在要求、面临的挑战与解决路径等方面,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为全省管理科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类专业建设能力提升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建议,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建设提供了思路;中小微企业与就业论坛上各位专家从共同富裕、大数据、工作范式、人工智能、性别工资差异等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很有启发的对策建议,研究前瞻性强、方法与数据新、分析深刻、见解独到、意义深远,对我们研究企业管理,探讨微观企业转变管理方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多启发。(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供稿)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