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动对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深化产教融合与实践育人成效,会计学院在“小学期”实践周内精准发力,通过调研走访、专题讲座、实践课堂等系列活动,搭建起连接前沿技术、企业实践、行业动态与地方发展的桥梁,全方位探索数字化财经人才培养路径,为培育兼具专业深度与创新活力的高素质财会人才筑牢根基。
探访前沿阵地,触摸数字技术脉搏
在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师生们近距离观摩 “太行一号” 超级计算机的运行态势,亲见国际领先的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如何实现计算能效比的突破,通过文物保护智能分析、舆情监测大数据应用等鲜活案例,直观感受超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交融。中心并将以全栈国产设备的自主可控优势,为我校学科交叉提供算力支撑与生态共建平台。
在中铁十七局集团公司,师生们深入了解数字化的财务共享中心如何优化核算与资金管理流程;了解企业从铁道兵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座谈会上,校企双方围绕 “建筑信息模型(BIM)+ 无人机巡航” 等技术应用展开探讨,明确财会专业需向业财融合、智能决策转型,并达成共建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等合作共识。

聚焦专题讲座,明晰行业转型方向
上海证券报山西区域总监郭瑞坤做客学院实践周,以《风口之上——浅谈当下市值管理机遇与挑战》为题开讲。他从市值定义切入,解析企业价值形态与市值的关联,结合A股案例分享价值经营策略,引发师生对资本市场前沿话题的热烈探讨,为学科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提供了新思路。
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聂娜的专题讲座,聚焦 “数字经济赋能山西高质量发展”。她结合全球经济格局与 “能源危机” 等现实议题,揭示数字技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作用,强调山西作为能源大省,需借数字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会计师徐若冰在“小学期”实践讲堂上,以“财务行业五次变革”为主线,梳理从会计电算化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演进逻辑。她拆解财务岗位 “金字塔结构”,提出“证书+技能+思维”三维竞争力模型,为学生规划了清晰的职业进阶路径。
扎根实践课堂,贯通理论与应用
“小学期”实践周内,会计学院组织百余名师生赴祁县开展社会实践,打造“传统产业-历史文化-现代科技-生态治理”的多维学习场景。在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师生们见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在王维小镇,盛唐文化意境与科技赋能区域经济的实践形成鲜明对照;在昌源河湿地科普馆,结合环境会计视角探讨生态价值评估,让专业认知延伸至生态治理领域。
在山西省博物院,实践参观以“晋商魂”展厅为核心载体,旨在通过历史文物与商业文明的沉浸式体验,深化学生对财经领域职业精神与价值理念的认知。师生们通过观摩文物、聆听讲解,深入了解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对规则的敬畏、对诚信的坚守及对账目核算的极致追求。晋商所秉持的职业操守与价值理念,在数字经济时代依然是财会从业者的核心职业素养,对当代财经人才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协同育人结硕果,构建培养闭环
从超算技术的前沿认知到企业的财务实践,从数字经济的宏观解读到职场技能的细致拆解,会计学院的系列活动形成了“产学研用”的育人闭环。通过链接政企资源、聚焦行业前沿、深耕实践教学,学院不仅推动了会计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创新,更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明晰了数字化转型下的成长方向。
会计学院创新构建 “实践 + 专业 + 人文” 融合育人模式,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的高素质财经人才筑牢思想和能力根基。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多方协同机制,以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着力培育既具备扎实专业素养、过硬数字能力,又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财经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会计学院 冯晓宇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