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在我校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和我校统计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30余所院校百余名嘉宾专家及师生代表参加,本届论坛由主论坛和分论坛组成,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
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米子川教授,教育部应用统计专硕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敏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统计学教指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院长宋旭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李扬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任韬教授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和主论坛。我校研究生院负责人、统计学院班子成员及研究生导师参加。

开幕式上,米子川、李扬、赵彦云先后致辞。米子川指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有着长期友好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首次走出人大校园,落地山西财经大学,是对两校双方合作协议的进一步落实与深化,是对我校统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高度肯定与有力支持。他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历任院长多年来对我校统计学科的无私帮助与鼎力支持,感谢特邀参加论坛的学界专家的提携与指导,感谢国内统计学界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他表示,《统计学报》将开设专栏长期支持全国研究生统计论坛,鼓励全国统计学子,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洪流,做新时代的统计与数据科学发展的新势力。
李扬回顾了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论坛自创立即定位于“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术交流平台”,核心目标是推动学生从学术聆听者向成果分享者与活动组织者转变,促进科研与组织能力协同发展。他高度肯定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论坛组织和会务保障工作,期待拓展与兄弟高校合作,优化论坛机制,打造统计学青年人才成长成才高地。
赵彦云从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维度提出系统性见解。他强调,在人才培养层面,他倡导“双交叉”路径,既要推动校内跨学科融合与校际协同,也要强化国际学术视野。在学科发展层面,他强调统计学要适配时代需求,对接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强化学科应用价值;要针对复杂系统网络研究,构建生态思维提升统计解析能力;要促进统计技术与理论融合,以数据可信性为核心,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学科影响力与社会服务效能。

本届论坛“十佳论文”获奖作者,我校加浩美同学分享科研经历。她所在团队在导师王涛教授的指导下,以“全球经济联动与中美大国博弈”为方向,围绕中美产业网络结构调试模型、优化代码、验证假设,通过修正思路提升成果科学性,提出了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全球经济网络结构与发展变化规律的创新观点。她表示,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培养了科研攻坚能力,呼吁统计学子面向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统计与数据科学方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本届论坛“十佳论文”颁奖
本届论坛自筹备以来得到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的关注与支持,征文主题涵盖风险管理与精算、生物统计与流行病学、经济统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数理统计5个方向,主题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经评审委员会专家匿名评审,最终评选出“十佳论文”。会上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发了证书。
主论坛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谢紫珺、中央财经大学孟康、苏州大学曹建、中国科学院大学祝国隽及清华大学田鹏菲等五位“十佳论文”作者依次作学术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紧扣实际问题、视角新颖,充分展现出统计专业研究生敏锐的学术问题意识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现场专家宋旭光教授、刘凌晨教授、任韬教授、陈敏教授、张宝健教授在听取报告后,围绕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数据分析的严谨性、理论框架的构建逻辑及结论推导的合理性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点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分论坛上,入选的优秀论文作者围绕风险管理与精算、经济统计、生物统计与流行病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数理统计五个专题方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认真热烈研讨。

据悉,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与全国高校学生创新统计联盟于 2015 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十年间,论坛投稿量逐年递增、参与高校持续扩容、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研究主题涉及领域越来越丰富,已成为全国统计学和数据科学方向研究生学子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高校师生积极参与,越来越多社会企业热情支持,持续为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统计学院 郜芬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