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国际贸易学院主办的2025年国际贸易前沿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以“数智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为主题,吸引全国多所高校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向阳在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积极探索国际经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实践,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助力学校国贸学科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由国际贸易学院院长郭建宇主持,分两场进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田素华教授以《外资中性政策与中国高质量利用外资》为题,指出中国外资政策由偏倚性的外资限制政策和鼓励政策逐渐向外资中性政策转型。他提出,外资政策应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要素全球配置、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和企业全球经营的四大目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段秀芳教授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系统介绍了该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的学科发展、科研平台、师资队伍与国际化举措,并提炼出“抓师资、创平台、抓落实、带头干、抓特色、重外援”六大实践经验,强调一流专业建设应聚焦标志性成果与人才培养方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陈忠教授在《数字贸易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报告中,阐述数字贸易专业设立的必要性,建议通过产教融合、明确专业边界、构建人才培养标准等路径,系统推进数字贸易专业建设。山西诚信化工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司彩宏以《企业的视角与期望: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的核心素养》为题,结合外贸业务流程的12个关键环节,提出职业素养、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并重的人才素质模型,并从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双向维度,为国贸学生的成长路径提供务实建议。





本次论坛设置两个平行分论坛,平行论坛一以“人工智能与专业建设”为主题,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胡宗彪教授主持。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国敏教授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改革实践探索》为题,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多维探索,重点阐述了以“4+1实习体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架构,并提出以“知识-能力-思维”三维协同发展为核心的专业建设路径。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宋秀峰教授以《AI赋能新商科的创新实践路径研究》为题,剖析了当前AI赋能新商科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应通过构建“AI+商科+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跨学科+产业型”师资队伍,完善“数据驱动+多元协同+动态迭代”的评价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保障体系,系统推进AI与新商科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史恩义教授作了题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实践》的报告,围绕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总结了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成果与实践路径,并分享了2026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强调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交叉融合、数字化转型、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多维度推进专业建设。
平行论坛二以“数智转型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由国际贸易学院刘军教授主持。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力军副教授在《数智化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组重构》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培养方案的特点与存在问题,指出新时代“国贸人”应具备汇整、创新、跨学科及终身学习四大核心能力,并介绍了该校在专业重组与重构方面的具体举措。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徐圆教授在《从“通商之才”到“数贸之才”》的报告中,精辟论述了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与知识结构方面面临的四大挑战,提出人才培养应转向兼具数智认知力、数据思维力、算法思维与技术应用力的“数贸之才”。针对“软文科遇上硬技术”的现实困境,她提出搭建“数智桥梁课”与培养“可视化+项目化”思维等创新解决方案。北京同昕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玉生以《AIGC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搭建》为题,系统介绍了AIGC的产业格局与发展前景,分析了AIGC技术为国际贸易带来的深刻变革及分层级数字化人才需求,并结合多个行业的人才发展趋势,阐述了未来国贸毕业生应具备的全新能力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来自产业前沿的参考。

此次会议的主旨报告兼具理论高度和现实价值,涵盖理论与政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充分体现了“数智融合、产教协同”的会议宗旨,为新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践参考。
(国际贸易学院 张文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