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乡土旅游与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1-22 08:47:30  来源:   作者:  点击:

11月16日至17日,“乡土旅游与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我校文化旅游学院承办,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支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我校师生共400余名代表参会。研讨会围绕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旅游作何反应?有何作为?起何作用?呈现出怎样的文化振兴面向?怎样回顾、回归、反思、展望以乡土理解中国社会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围绕上述议题,本次研讨会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俊青教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师振亚处长,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彭柏青副总经理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开幕式由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弓志刚教授主持。

杨俊青副校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代表们介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情况。他指出,山西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晋商文化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我校文化旅游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学校扩大对外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也为提升学科影响力、促进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师振亚处长向代表们介绍了山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山西省在新时代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并指出当前山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本次会议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乡村旅游显得难能可贵。

 

彭柏青副总经理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山西文旅集团的运营情况,盛赞山西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希望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山西乡村旅游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在弓志刚教授的主持下,副校长杨俊青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教授进行了签约仪式并携手揭牌,宣布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山西财经大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1月16日上午的大会主旨发言由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评议。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柏贵喜教授、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和山西财经大学赵巧艳教授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彭兆荣教授从宏观战略、中观布局与构成、微观行动与落实三个层面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线路图的解读,阐释了如何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需要博采众长,尊重传统,留住根脉,传承多样,文化自信,用行动去实践“初心使命”。

 

 

赵旭东教授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大家分享了他从乡村振兴人类学的视角所体会到的乡土景观和城乡摆动,并提出触碰是新鲜感和创造性的来源之所,乡土旅游就是乡土触碰旅游,乡村旅游空间,必然是传统添加了现代而相互结合之后的乡土,只有通过碰触,新旧才能交叉,乡土和旅游之间才能沟通和转化。

 

 

胡惠林教授回顾梳理了新中国70年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历程,概括了新中国70年来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从粗放的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的发展模式转变。文化产业应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全面整合、综合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柏贵喜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乡土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标准化》,结合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案例讨论了乡土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的乱象,强调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时代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并提出了非遗保护标准体系的科学构成和标准体系的构建路径。

 

 

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以《基于黄河文化对三晋文化的解构》为题,介绍了黄河文明与黄河文化的自然禀赋,解析了三晋文化的原本结构和时代特点,进而提出山西旅游与文化振兴需要锻造山西“大文化”、联动“三位一体”,努力实现文化的生态性,生态的文化性,提升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赵巧艳教授的《乡土介入旅游——江河文明视野下黄河流域的文化转型及其振兴实践》发言,提出乡土介入旅游的CIPS模式、并以夏阳渡与吴王渡两个津渡古村的振兴实践阐述了如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传统,提出用乡村去理解津渡古村、在文化转型中捕捉“变”与“不变”,以及迈向生态共同体——构建一种互惠的流域人类学等观点。

 

 

王建民教授对六位教授的报告作了精彩点评,指出各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乡土旅游与文化振兴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建议,表明乡土旅游与文化振兴涉及面很广,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视角思考和审视。

11月16日下午,会议设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乡土旅游与传统村落、乡土旅游与旅游扶贫3个分论坛,36名学者在分论坛上进行了发言,与会者讨论热烈。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分论坛集中讨论了乡土旅游中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乡土旅游与传统村落分论坛集中讨论了乡土旅游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振兴,乡土旅游与旅游扶贫集中讨论了乡土旅游中的旅游扶贫路径和策略。

11月17日上午,第二场主题报告由中南民族大学柏贵喜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评议。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云南大学彭文斌教授、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戴旭东主任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王建民教授分享了他对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思考,指出应思考乡村振兴是什么、谁的振兴、如何振兴等问题,并提出乡村振兴重在行动,农民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让村民参与乡村工作各个环节,重视村民的获得感与满足感,乡村振兴才不会变成新一轮大规模政绩工程,才能真正惠及民生,造福群众。

 

 

杨文炯教授通过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人类学视野下河湟走廊文化的多元之美。他指出,在旅游中凝视乡土,都市人不仅会有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更获得了高质量的精神享受;而作为旅游学科,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方法论是体会“乡土是人性之根、是人性的故乡”的首要前提。人作为自然生物和文化生物的双重性存在,只有实现自然、社会、自我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理解乡土情结的文化意义。

 

 

云南大学彭文斌教授以费孝通先生的大瑶山和鸡足山行记为例,回归“旅行”在传统话语体系和西方话语体系的最初意义。在与潘光旦、罗常培的游记比较中重新解读费孝通的生活态度、对文化符号的理解,体会旅游的寓言特征,领悟抗战时代下,作为“非功能学派”代表的日常韵律,文人生活和学术的多样化与人生感。

 

 

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提出由“乡土中国”转变为“后乡土中国”后乡村社会面临的挑战,以民俗文化资源创新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了乡村振兴。将乡村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分为家族村落资源、传统故事资源、庙会信仰资源、行业工匠资源、节日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等六大部分,提出将民俗文化融入民众生活语境、农村产业链条、乡风文明建设等具体措施来构建具有风光美和人文美的和谐乡村。

 

 

上海交通大学戴旭东主任从高新技术角度为文旅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他认为美丽乡村一定是现代化基础条件之上的乡村,开发有竞争力的乡土旅游只有做到独特、创新、绿色相统一,才能实现文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他具体讲解了如何科学设计开放式的文创产品,并以奥依网区域特色高科技农作物示范基地项目为例,探讨了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经验。

彭兆荣教授对五位发言人的主旨报告作了精彩点评,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一场文化盛宴,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从乡村振兴的主体、乡土旅游的内涵、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和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乡村旅游的发展进步需要综合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大会闭幕式,首先由周口师范学院张浩教授、山西大学郭永平副教授、山西财经大学李旭鹏博士分别代表三个分论坛对分论坛研讨成果向大会做了汇报。随后,山西财经大学赵巧艳教授宣布了大会评选出的19篇优秀论文,其中三等奖10篇、二等奖6篇、一等奖3篇,分别由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云南大学彭文斌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柏贵喜教授为各位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最后,大会支持单位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山西凯嘉古堡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闫晓峰致辞,分别介绍了张壁古堡在乡土旅游和文化振兴方面的具体措施、经验做法、主要成果和未来展望。

 

 

文化旅游学院弓志刚院长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本次大会聚焦乡土旅游与文化振兴议题,立足理论与实践前沿,既有前瞻性的判断,也有理论性的思考,更有实践性的总结,观念在这里碰撞,思想在这里交汇,智慧的火花在这里闪烁,体现了专家学者对文化和旅游的热爱、激情以及强大的智慧和力量,对于开展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文化旅游学院 王红芳供稿)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