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经过充分酝酿和紧张筹备的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讲了!
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是由我校和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文化旅游学院承办的、面向社会开放的高端互动交流平台,旨在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聘请国内外相关专家、业界精英和行业领袖,围绕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就山西旅游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开展高端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经验互动,致力于推动学科建设、师生成长、产业繁荣和社会进步,更好地推进山西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开讲前,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俊青教授,山西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柏青先生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应邀为大讲堂开讲。与会嘉宾包括出席乡土旅游与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的部分嘉宾,以及我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慕名而来的人士共400余人。
启动仪式由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弓志刚教授主持。弓志刚代表文化旅游学院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介绍了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的缘起与宗旨。文化旅游学院建院21年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现已发展成为本硕博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明显的学院。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正是文化旅游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诺践诺的产物。
副校长杨俊青教授对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的举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寄予厚望。他指出,山西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山西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我校文化旅游学院的跨越发展带来了契机,希望文化旅游学院抓住机遇,在讲好山西故事、发展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山西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彭柏青副总经理表示,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是横跨政府、行业和学校的纽带,为政府、行业、企业及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祝愿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努力成为助推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
山西文化旅游大讲堂第一讲的开讲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讲座的主题是“乡村振兴三部曲:从乡土中国到理想中国的文化路径追溯”。赵旭东教授师从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2010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是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包括文化转型研究,城乡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
首先,赵旭东教授以顾城的诗《远和近》为开首语,引申出文化的力量,指出中华文化的根本问题是乡村问题,要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农村问题,用大格局的眼光来解决乡村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三部曲,即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和乡村振兴。
关于乡土中国,赵旭东教授详细阐释了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指出在费先生的眼里,中国社会的本质就是乡土性,乡土中国具有差序格局(秩序)、私人道德(等级)、家族意识(地方)、皇权无为(自在)、绅权有为(自治)、乡土本色(土地)、文字无用(熟人)、无讼理想(和谐)等八个基本特征。
关于乡土重建,赵旭东先生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转型和双轨政治的解体,乡土中国已不存在,我们需要基于新视角、新语境、新问题来研究中国乡村,探究其独具特色的自我演进谱系,进而规划和设计乡村,进行乡土重建。强调乡土重建的关键在于真正理解和尊重乡村文化,重视社会与文化的要素,实践中,很多旅游规划或设计因缺乏时空意义而缺乏生命力。中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经济、制度和社会的转型,进入到文化转型阶段。文化转型是硬道理,在乡土重建过程中必须把文化放在合适的位置,重新审视变动的转型之中的中国乡村,实现从文化生态到文化心态、从文化实践到文化自觉、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考、从节庆仪式到文化权利、从孤芳自赏到大众创造的转变。中国未来文化的转型还应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普及和越来越多依赖网络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文化自身价值发生扭转,世界文化转型大背景下,文化即是理想,它需要人类学家对此状态产生的过程加以追溯,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化及其意义。基于此,赵旭东教授提出了乡土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重建研究的CPS(文化、个人和社会)模式。
最后,赵旭东教授呼吁,乡村振兴必须回到人、回到乡、回到土、回到生、回到活。未来的乡村只要还有人回去,乡村发展就有未来。
弓志刚教授就报告内容做了精彩点评。指出文化是目标、是根本、是路径、是保障、是理想,文化转型给予了乡村振兴很好的思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用综合的方法解决乡村的综合问题。并希望本次讲座能够引发听众的深刻思考,为建设更美更好的山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文化旅游学院 王红芳 姜婕供稿)